2012年3月26日

大有潛力的粿(kueh)文化


電視上說台灣烘培業(含DIY),每年有900億台幣商機。真的!台灣人現在吃得非常花俏,不只蛋糕推成出新,連麵包總類也令人眼花繚亂。

然而,這些新奇的糕點似乎跟我越來越沒緣。曾經我也嗜吃甜點如痴如狂,還幻想過開家甜點店。但是隨著對中醫藥的接觸,首先是少吃麵包,對糖類飲食攝取也逐漸下降。

除了先前寫過“不能吃麵 吃麵包的理由?“裡面提到麵粉裡含防腐劑添加劑的理由之外,以食物里程 就地取材的觀念,米食類也是優於麵食類。畢竟台灣的地理位置與氣候適合種植稻米,話雖說現在也有台灣小麥種植成功的消息傳出(詳見:喜願麥田收成 台灣25日上市),畢竟比起美國大量機器耕種的小麥,價格還是貴上一倍,而且還是季節限定。

來到新加坡,我也努力開發除了麵包之類,早餐的選擇。呵呵!福建人後裔的飲食畢竟比較相近,所以除了台灣常見的菜頭粿 芋頭粿 草仔粿 紅龜粿 碗粿,這裡還多了金瓜粿(金瓜就是南瓜)潮州粉粿(這個我不是很愛)還有水粿(迷你碗粿配上辣油跟菜脯),不過最令我味蕾得到滿足的是娘惹糕(嗯!還是戒不了吃甜,只能少吃,不能不吃)。

在台灣,娘惹糕大概就是指“一種”色彩鮮艷的糕點。在新加坡可不然,娘惹糕是泛指“一類”糕點,總類繁多,任君挑選。Bengawan Solo 是當地頗負盛名的連鎖娘惹糕點店,請大家一定要點進去看看,這家店kueh有多少總類。雖然不會刻意跑去買,但是凡是經過必定會買個幾樣當第二天早餐,吃完總是贊不絕口,得到無比的滿足。
在Clementi Mall地下室的Bengawan Solo
娘惹來自nonya,指的是“女性土生華人”- 在南洋長大,受南洋文化影響的女性華人,所以娘惹糕就是這個族群發展出的糕點,混合了福建廣東與南洋風味。除了Bengawan Solo這種高級版的娘惹糕點專門店,粿攤在一般小販中心也很常見,雖然還是比不上麵包店普及,但是比起台灣的粿攤只存在傳統市場或是某地的特色小吃,我還是會說新加坡的粿文化比較盛行。(題外話:不知麵包盛行的背後,是否隱藏著美帝的陰謀或是某種崇洋的心理作祟。)

誰在台灣復興粿文化呢?台灣不缺米,不需要從外國進口,少了食物里程,再者適合在南方生長的稻米,就適合南方人的體質。除了米飯文化之外,米的再製品-粿也是可以大力提倡,而且還有很大的改良空間。除了傳統口味之外,只要動點腦筋創新,配合台灣豐富的物產,又可以創造新一個飲食時代。像是Bengawan SoloKueh Angku,其實就是紅龜粿,只是裡頭是包磨得很細緻的綠豆沙,而每一個只略大於一個乒乓球,適合現代人的小胃。

也可以學習娘惹糕結合當地食材,華人的粿也可以融入原住民的食材,畢竟原住民食材應多是台灣原生植物。Pandan(中文稱之班蘭或香藍)這種熱帶植物就發展出班蘭蛋糕,椰漿飯用斑蘭葉包裹,就會蒸出那股香氣。嗯!月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Wikipedia延伸閱讀:

2 則留言:

Sherry 提到...

我也好愛吃娘惹糕唷!!!
看了口水直流 :-)~~~~

KaCHeNG 提到...

來新加坡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