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學佛五講3/20. 3/27


這兩次主要圍繞在釋迦牟尼的一生。

最先講當時印度的時代背景:
-       佛教自印度文化中產生,並非全然由釋迦牟尼所創造
-       婆羅門教以外的新興宗教:苦行 禪修
-       婆羅門教下種姓制度的不平等現象: 不同種姓之間,不可使用同一口井水,不可通婚(無論任何階級,只要不同種姓之間通婚,生出來的小孩就是奴隸)

傳說中巨人身體的

祭司(婆羅門)

武士(剎帝利)
可透過祭祀 供獻婆羅門,得解脫
農民(吠舍)
大腿
奴隸(首陀羅)
沒有解脫的機會
因此,當佛陀收了奴隸出身的人為弟子時,在當時社會也產生很大爭議

再講釋迦牟尼的一生,法師是引用於《長阿含經》:
-       佛陀出生,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眾生生老病死
一般人都記得唯我獨尊,反而忽略了“要度眾生生老病死”是唯我獨尊的原因
-       佛陀四出城門:
見老人 見病人 見死人 見沙門
佛說四出城門的意義:太子見老、病人,知世苦惱,又見死人,戀世情滅;即見沙門,廓然開悟。
-       從而捨棄一切去修行,最先修禪定求解脫,再來經歷六年苦行,幾乎餓死,於是放棄苦行,再試盡所有方法,然後又捨棄一切方法,最後在滅定靜中開悟
-       佛陀證道厚欲取涅盤,梵天王請轉法輪
-       佛陀最先想要渡化的是自己修行過程的兩個老師,因為他們已經證得“非想非非想定”(在當時,這已經是梵我合一,是解脫境界),只可惜這兩位老師都已經過世了
-       後來想到五比丘,這五人就是僧團的由來
-       度眾生是有次第的
以端正法(佈施、健全人格)開始 → 面對生命真相  → 才談出離
依每個人的習性,給與不同的教法,很多善巧方便

度眾生的障礙,出自《佛說興起行經》:
-       孫陀利謗佛、奢彌跋謗佛、頭痛、骨節煩痛、背痛、木槍刺腳、被擲石出血等、被旃沙繫盂謗、食馬麥、經苦行緣。
-       原始經文可以在以下連結找到,需要一點耐心看懂:
-       面對一切障礙,佛皆說:
雖有是功德,猶不免於宿緣,況復愚冥未得道者,不攝身 口 意,此等當如何?
如當學是,及諸羅漢,并一切眾生,當護身三(殺生、偷盜、邪淫)、口四(說謊、挑撥離間、惡言辱罵誹謗、綺語)、意三(貪、瞋、痴)。舍立佛!如當學是,并及一切。
p.s. 我真是太粗淺,當其他同學朗朗上口回答出什麼是身三口四意三,我完全狀況外

作業:佛陀故事之中,哪一段令你印象最深刻,簡述之。為什麼?

度化眾生的障礙,尤其奢彌跋謗佛那段令我最深刻:佛的前世因生嫉妒,而造謠毀謗辟之佛跟淨音。

在學佛五講以前,我只有片斷簡略瞭解過佛陀的生平,並不知道這麼多細節,更不要說佛渡化眾生的障礙。第一次聽到,讓我十分驚訝,尤其是佛說起這些是由於前世的罪孽。阿!原來佛也曾經犯過錯,而且不只是無心之過,是起了壞心眼,構陷別人的大錯。

如此坦承地說出來,還有佛經就是專門紀錄這個部份的。一般人(至少我是這樣的)即使是小錯,除了不願意承認之外,還會害怕被別人知道,想辦法隱藏。當時,佛要跟他的弟子說起,而且其實是前世的事,就很坦然地說出來了,沒有面子問題。

悟道成佛也免不了果報,也令我觸目驚心。佛當時已有神通,不知道可否用神通避免?但是看來縱使當下用神通避掉了,仍不得不報。叫凡夫俗子如我,要謹言慎行,護身三口四意三。面對自己無名的脾氣也就更懊悔了,哎!

話說佛陀講起過去的因緣,除了已得神通者有辦法去驗證真偽之外,其他人就是主觀的信與不信判斷了。或許,佛是慈悲要世人發信心,才這麼說的。至少,我聽到佛曾經是動物,佛曾經犯下大錯,會讓我自己充滿希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