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之首,分為素問跟靈樞兩部分,後者又稱針經。老師總是說,中醫發展的兩千多年以來,沒有脫離內經的範圍。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僅是選讀而已。雖然是本古書,但是到今天仍然很有參考價值,不過也不是全然可信,必須以客觀的態度對待。
其實內經是本論文集,是許多人跨時代的智慧心血結晶,所以難免出現前後矛盾的地方。可能是種時代風氣,當時的人喜歡托黃帝之名,顯示文章/書的重要性,篇章裡多是黃帝跟名醫歧伯的對話,通常是黃帝提出問題;歧伯回答的型式。當時有不少書都是以問答體例完成的。
僅節錄《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第一〉的幾段話: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白話文:上古懂得養生的人,取法於天地間陰陽變化的規律,進行養生。運用適當的修身養性方法,如:呼吸、導引、按蹻和靜坐法等,來調養精神。飲食與生活作息都有所規律,不任意過度操勞。所以能夠保持身體與精神的良好狀態,活到人類該有的歲數,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
最近一位朋友分享他多年靜坐的心得,他說人的身體一天總有休息的時候,但思慮卻是一刻都停不下來,所以他認為靜坐不是出家人的專利,而是心靈必要的休息,剛好與「和於術數」相呼應。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
前面的粗體,似乎之前曾經提過;後面的粗體揭示"無入而不自得"的最高境界-無論吃什麼 川什麼 或是遇到不同的風俗都能怡然自得,想必這種人心裡快樂,身體也是很健康的。
2 則留言:
文中提及靜心, 我最近在上放鬆練習, 最後也是要我們只專注在一件事, 而非不同念頭一直流轉. 真的很難, 不過已有一點點進展.
真的很難!要停下到處亂飛的心真的很難。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