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

上了幾次傷寒論

六月底一直到七月底,除了七月一日放假,每個星期二 四 五,都是由張啟文老師為我們上傷寒論。

張老師前幾年在浸會大學全職老師,同時也門診。不過這幾年似乎都是夏天專程來香港教授傷寒論,這大概是為什麼我們這一個月要密集上傷寒論的原因了吧!張老師接受過傳統與現代的中醫教育,十六歲拜師學中醫,之後又唸了中醫學院,看起來六十幾歲了,但是中氣十足,有時上課會被他突然大聲的音量嚇到。

上了三次課,感覺他對傷寒論非常熟悉,教學起來非常得心應手,時而談起各家註解,時而穿插他的臨床經驗,有點像補習班老師,但是卻又絕不失深度。課本裡的傷寒論原文,已經被拆解成"條文",並編號。老師對條文熟得不得了,隨便抽點一條,馬上背出來給你聽。

之前上過的每一堂課,從中醫藥史到方劑學,都是配合著投影片上課,某種程度上確保了一定水準,但卻也限制了老師的教學。傷寒論老師特立獨行,沒有投影片,就是課本 講義,以及他在白板上的補充(老師說他前幾年也準備了投影片,但是他就是不習慣)。

我是覺得這是一年來最為精采的一門課,不過卻苦了我的香港同學,尤其是某些人要聽標準北京話都有些困難了,更何況要適應帶有鄉音的普通話。假如這位老師是廣東話上課的話,我大概也會叫苦連天吧!

傷寒論是中醫藥經典,裡面的方子,稱為"經方"。這裡所指的傷寒,並非傳染病傷寒;也不只是感冒,而是指感受到風 寒 暑 濕 燥 火六種外邪,產生的疾病,所以又有人說傷寒論是"疾病論"。

最先講到的是桂枝湯,共有桂枝 白芍 大棗 生薑 甘草,五位藥,其中桂枝 白芍必須等量,否則就變成其他方子了。傷寒論共載方113,包含91味藥,這些方子以藥少力專聞名,到現在仍被廣泛使用,甚至有些醫生專門只用經方。桂枝湯的五味藥,就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前五名,所以桂枝湯有群方之冠的美名。

中醫以"陰陽失調"解釋人們生病,治法不外乎扶正驅邪,調和陰陽。傷寒論58條:"…陰陽相和者,必自愈"。老師在第一堂課時,以"保胃氣,存津液"以及""治病留人"提醒我們,不要一昧想要驅邪,而忽略了病"人",尤其是面對重症病人,能夠舒舒服服地吃喝拉撒可能是最重要的。

p.s. 中醫認為"舌苔由胃中生氣以現",又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因此老師主張不要刮舌苔。舌質 舌苔都是身體健康很好的指標,最理想的狀態應是:淡紅舌 薄白苔。有種"鏡面舌",是指舌頭光滑,毫無舌苔,這可謂"無胃氣則亡"的代表。相反地,胃口好想吃東西,也是健康的指標之一,也就是許多醫家把脾胃功能擺在第一的原因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