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日

學佛五講 4/3

眼看都已經五月了,而且已經剩下最後兩堂課了,我的筆記進度嚴重落後。

本次主講佛入滅後,佛教的發展與傳播

- 結集:
1. 佛入滅,弟子拔難陀對於持戒的反應(佛死了,可以不持戒了),引起迦葉尊者要結集佛所說的一切,以令所有弟子皆能遵行
2. 合誦(samgiti):一同誦出所憶持的教法,而承認之為佛所叫說的內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緣由
佛入滅後,弟子對持戒的反應。大迦葉為令法、律久住
耶舍發現毗舍離比丘持戒不嚴,兩方發生爭執,東西方各選四位代表表決
- 阿育王對出家人的厚待,造成六萬外道賊住僧團
- 有七年沒有行布薩
- 未釐清僧團的混亂而結集
時間
西元前477年,佛入滅三個月的雨安居
西元前377年,佛入滅一百年中
西元前244年,佛入滅二百年
參與者
五百大阿羅漢
七百大阿羅漢
一千大阿羅漢
內容
影響
- 佛所說可以不守的「小小戒」是甚麼?
- 戒律制定原則:以制- 不改;未制- 不增
- 以保守、苦行派為主
- 埋下未來分裂的遠因
- 持金銀戒
- 根本分裂:上座、大眾
- 結集《論事》
- 以「分別說」教育來判定是否是佛教徒
- 是上座部的結集
- 支末分裂:上座、大眾各再分裂數十派

佛教的傳播

第一期
西北 南傳
第二期
北傳
第三期
第四期
時間
西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
西元前一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以後
西元九世紀:波蘿王朝
西元七 八世紀
傳播到
錫蘭
西域à 中國
尼泊爾 西藏
東南亞
特色
初期佛教色彩,上座部為主
說一切有部及初期大乘佛教
祕密佛教
上座部佛教

- 儘管經歷3-4次結集,佛教在印度還是走向滅亡,歸因如下:
1. 生活腐敗,走向祕密
2. 脫離一般人民生活
3. 印度教的興起(已經沒有四種性的分別,所有人皆可信,凡信印度教,皆可入天堂)
4. 回教入侵,大肆破壞佛教寺院、文物,虐殺僧尼,強迫信仰回教


結語:
聖嚴法師說:
- 佛的精神就是慈悲與智慧,形象只是代表
- 不要寄託在外在的人、物、形式上
- 不要執著名的大小、功德多少,影響力就會產生,精神就會長存

例:掃廁所是很好與大眾結緣的機會,好好掃廁所,可以讓使用者當下起善念(至少不會因為廁所髒,而生起瞋心),成就大眾歡喜。

這次上課我對掃廁所這個例子最有感覺,原來除了自己善護念之外,也要努力幫助其他人善護念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