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7日

墓仔埔iah 敢去

美國的墓園無所不再,美國人也並不介意與墓園為臨,當然房價也不會因為緊鄰墓仔埔下跌(搞不好還會因為緊鄰樹木扶疏的綠地,增加價值)。記得以前上課,老師就曾提到,過往墓園是人們的主要休閒場所,到了週末,扶老攜幼拜訪祖先之餘,也在墓園野餐遊戲。事實上,許多美國的墓園真像座立滿墓碑的大公園,在不知情的狀況之下經過,如茵的草皮映上百年大樹,也不由自主嘆聲"好美"。

好幾年沒回台灣掃墓了,其實漫懷念的。某年,清明時節雨紛紛,家族大小必須帶著供品在行走在小雨中的泥濘,其實並沒有"路",只是從別人家祖先旁繞道,在荒煙漫草之中,尋找我們的祖先。到達目的地,大夥便開始除草, te (壓)紙", 擺上供品,熟悉家族史的阿叔阿伯會跟我們這群小鬼解說些祖先們錯綜複雜的關係,往往每年都要複習一次。最後就會開始上香祭拜,甚至跪下磕頭。最後,不知誰發明的習俗,未婚的小孩們通通有獎,第一個墓十塊;第二個二十…以此類推,當時年紀小,所以整天累積到一百 一百五就可以很樂(也算是給小孩們慎終追遠的動機吧!哈!)。

後來,中學惱人的大小考試便讓我好久沒參加掃墓的行列,過些年,因為清華大學收回校地,祖先們也就搬家了:我們有了一個家族墓園,很大很開闊,幾乎都是硬舖面覆蓋著,清掃起來也並不太費工夫;有些祖先則是入住了靈骨塔。一切都方便多了,不必再走lok-chiu-chiu的泥巴小徑,也不用藉路邊野草除去鞋上的泥巴,也不會看到讓我害怕的外露棺材,不過,變得不好玩了,只像是換個地方拜拜。

當然沒有人說掃墓需要好玩,我也明白台灣寸土寸金,祖先們也得住公寓,節省資源。只是,掃墓的經驗是可以很豐富的,除了聯繫親友之間的感情,了解家族史之外,或許透過硬體環境的改變,墓園可以充滿回憶的,不管是好玩的,知性的,感性的,或是更深層的地讓我們思考死亡,墓園+傳統儀式都有機會包含更多。可以像是美式墓園般的如詩如畫;也可以是充滿冒險犯難精神地穿梭在墓仔埔,甚至是結合earth art的。IowaEffigy MoundsMaya LinUniversity of Michigan Wave Field,激發了我一點靈感。

Effigy Mounds

Wave Field的照片請見:

http://www.umich.edu/~gonorth/

http://www.hr.umich.edu/um/um-isms.html

http://www.umich.edu/~eardevel/MayaLinWaveFieldDSC04287crop.jpg


BTW,從來我只有掃過父系祖先的墓,母系祖先我一無所知,哪一年我們也去認識一下媽媽的祖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