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租到的Rosenstrasse,台灣譯名為玫瑰圍牆,並沒有完全照字面翻譯,片名正是故事發生的那條街名:玫瑰街。電影中的故事不一定存在,不過確實是有這麼個歷史事件Rosenstrasse Protest-一堆非猶太裔的德國女人,不管老的少的,和平抗爭營救他們猶太丈夫 猶太爸爸的故事。
故事從美國紐約開始,一個二十幾歲的德國猶太裔美國女孩,想解開媽媽的過去,飛往德國,挖掘母親經歷的納粹大屠殺。(p.s. 蠻好看的,但是有一點跟時間不合,那個女孩使用手機這種90年代末期產物,可是他的媽媽在30, 40年代已經7. 8歲了)。
照電影看來。二十世紀初阿利安人(Aryan)和猶太人通婚已多,表示社會上對猶太人接受程度高(至少沒有種族隔離問題),但竟然會發生人類史上的大荒謬:認為只有阿利安人是優秀的,其他種族街該被驅逐或屠殺。歷史最後證明,這些逃亡到美國的猶太人反而讓美國更加豐沛。
德國人對於二次大戰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永遠談不完,電影也拍不膩,類似的電影族繁不及備載,不過總會有不同角度,不同詮釋,每拍一次似乎是要一次一次提醒世人不要再犯了,可惜人總學不會用著更先進的武器行原始暴力。
竊聽風暴則是去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原片名大概是描寫特務融入"他者生活"的心境吧!相較起來,題材是新鮮的,故事發生在柏林圍牆未倒前的東德,原本冷血的特務,竟對監聽的劇作家產生感情跟同情,反而在關鍵時刻作了背叛"上級",試圖化解危機。不知道在台灣白色恐怖的時代是不是也有特務心軟了呢?
當時的東德法律嚴苛,使人動輒得咎。劇作家女友是因為非法取得避孕藥被捕,當然吃避孕藥這種事並不危害當權者的利益,只不過還沒有發現"更大罪行"(如:告知西德媒體Der Spiegel:東德政府自1970年起,便不公佈每年自殺率,因為太高了)的證據之前,特務便藉其他各種理由替你安罪名,先把你抓起來再說。
其實,劇作家只不過陳述件事實而已,卻引來當權者的勃然大怒。另外一方面,握有權力便濫用權力,居上位者,以黨為名,以國家為名,強迫女主角與之幽會,惡行不遂,便伸出魔爪要毀了女主角的舞台劇事業,甚至要她家破人亡。
在台灣每次有人談228或白色恐怖,就會被貼上:走不出悲情甚至是分裂族群的標籤。當然不喜歡政治人物以歷史事件鼓譟群眾,爭取選票。但是假如看不慣日本人到現在還輕描淡寫二次大戰罪行,台灣人或許可以學學德國人,勇於面對自己的過去(過錯)。
p.s.女主角都蠻漂亮的,尤其是玫瑰圍牆,女主角很清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