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3日

假如我們都可以"我手寫我口"

大學時學了"教會羅馬拼音"寫台文,每學期至少有一次"寫作會",每人必須繳一篇作品,之後沒這股"壓力",就很少再寫成篇的台文了 。

台語其實是至少50%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要我完完全全用台語表達,我必須汗顏地承認,還差得遠的。不過生活中很多時後都是"國"台語夾雜,某些字彙不用台語表達,真不知道要怎麼說了;有些片語,透過一層翻譯成"國語",滋味馬上銳減。記得最清楚的小學"國語習作"的造句練習,已經忘記要拿什麼造句,那時用注音符號寫了"ㄡˋ ㄧㄡˊ",結果被老師改成"愛玉"(老師明明就知道什麼是"ㄡˋ ㄧㄡˊ",寫"ㄡˋ ㄧㄡˊ"有什麼不對嗎?

"Q"或是""挫冰"很早就存在了,近幾年來媒體不再忌諱使用"方言",在報章雜誌上更可以發現各種光鮮怪離的台語寫法,像是"挫賽"或是"凍蒜" 。

雖然學會用羅馬拼音寫台文,但是我並不反對用漢字寫台語,只是隨便湊字,甚少經過仔細的挑選的書寫,多是胡亂湊合的結果,既抓不到"音"也抓不到"義"。就拿"凍蒜","挫賽"來說,兩者字面完全沒有表達出它們的意義,後者連音也沒有掌握("挫"明明就唸ㄘㄨㄛˋ啊!)。   

但是對於想要"我手寫我口"的人,學校又沒教要怎麼寫,或是一般觀念認為台語有音無字,就只能靠大家發揮想像力,自由造詞了。現在推動的"鄉土語言教學"應該把寫作融合進去,這樣就會有一套標準化可以溝通的書寫系統,管他是純漢字,純羅馬拼音,或是漢字跟羅馬拼音混合,甚至用注音寫,重點是讓大家有個依循的標準,方便廣大人口使用台語文。

3 則留言:

GGs Adventure 提到...

台語有很多諺語是沒辦法直接翻成國語的
就像你說的 很多表達翻譯後就走味了

有時候國語有對等的成語 但也有些時候沒有
這種時候我常覺得國台語間的轉換 難度不比國語與英語間 到底要音譯還是要意譯? 如果"信 雅 達"是翻譯優劣的標準 的確台語要趕快文字化(符號化) 才能傳承下來

匿名 提到...

雖然學e7曉教羅,我抑是較kah意看漢字寫e^台語文,雖然有真濟字詞看無,親像「自從我入來縣城讀冊擱滯校了後,佼(giau)厝裡的序大叨若來若無話題通講」,加上教羅注音了後,加減猜,雖然慢,ma普普看有。

我的困難顛倒係我嘴我腦已經大部分攏系華語a,連作夢ma7 kong2華語,真害。

KaCHeNG 提到...

其實我 tu 參加台語文社e 時,真無法度接受用羅馬字寫台文,後來漸漸就習慣a。來kau 香港,真欣羨in tak-e long 講廣東話 寫廣東文,ma 認為kap in 同款用漢字寫廣東文是khah緊普遍e 方法。